以往的旅游,大多是跟着团队,匆匆行走。而这一次,我一个人独行,有大把的时间,完全可以放慢脚步,细细地体会古镇的特色。
古镇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,长达1公里。从北堡门进入,最先参观的景点是武官衙门。江山民风强悍,人才辈出,在科举时期,共考中武进士41名,其中武状元就有2名。民国时期赫赫有名或者说声名狼藉的戴笠、毛人凤,就是从这里走出去,成为传奇人物的。地处偏远的廿八都,古有郑成功在这里安营扎寨,进行反清复明的壮举;近有北伐军在此发动工农,打倒土豪劣绅闹革命。虽然只是一些陈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,但是参观后让我对这个地域古往今来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。
从武官衙门出来,又去了文昌殿。这里古时候曾经是学堂。尽管廿八都人靠经商致富,然而这里的人们依旧无法摆脱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情节,希望孩子们念好书,飞出深山,成就一番大业。走进殿堂,面对着栩栩如生的师生塑像,耳畔仿佛传来朗朗的书声……
沿着狭窄的、青石板铺就的小街继续行走。路的左边,一条小水渠与道路随行,渠里的水非常清澈。住家大多用这里的水洗菜、洗衣服。 沿途经过观音殿,钱庄,洋货店,德春堂药店,惊叹每一幢建筑都有着久远的历史,别致的造型。站在老街上,展眼望去,最富特色的是家家户户的门楣。可惜我不是建筑学家,无法分辨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中,哪些是徽派的,哪些是浙派的,哪些是赣式或者闽式的,只有望楼兴叹。
路两旁,鳞次栉比的商铺中,叫卖最多的,当属这里的土特产——铜锣糕。有一处做古镇麻饼的铺子,据说店老板曾经上过央视。当我经过他的小店门口,店老板正卖力地在给大伙展示他现场制作麻饼的绝活。他的双手端着大蔑萝,动作利索地上下抖动,嘴里还念念有词,煞是有趣。
这时候,我感到有些饿了。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。信步走到路边一家小餐馆,随意叫了几样小吃:当地野菜、豆腐、铜锣糕,慢慢吃起来。铜锣糕甜甜的,口感不错。不过,这里的商业气息还是浓了些。除了套餐,单个菜没有明码标价,而是由老板随意喊价。这三样吃的,收了我四十元。我觉得还是小贵了点。
从餐馆走出来,发觉隔壁就是我要入住的民宿——和睦家园。这倒让我又惊又喜。老板娘非常热情地接待我,让我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。我订了一个单间,价格是188元,这也是我能够接受的。这间民宿由一幢老宅改造而成,门口牌子上有“姜遇鸿旧宅”几个字。至于这“姜遇鸿”何许人也,孤陋寡闻的我还真不知道。我只知道,古镇有“曹、杨、姜、金”四大家族,这个姜遇鸿,当年应该是本地的一个土豪吧?走进大门,里面的装修比较现代,和宅子的风格不是很搭调,当然,环境还是很不错。走了半日,有些累了,我暂且住进属于我的那间宽敞的房间里,躺在两米宽的大床上,睡个美美的午觉。
评论